我国的新型储能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突破50GW。由于风光发电间接性和波动性的特性,储能成为弃风、弃光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解决发电侧与用电侧供需不平衡问题的“灵活的电站”。
其中,热管理是储能市场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从原理来看,在锂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一部分化学能或电能转化成热能。如果储能系统散热不佳,可能导致热失控,造成电池短路、鼓包、出现明火等现象,引发安全事故。
储能领跑者联盟副理事长骆名文今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新型储能领域的热管理技术路径已较为清晰,但是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还有很多不规范、无标准现象,企业水平层次不齐,安全事故频发。
目前储能的热管理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以空调和风道供冷为主的风冷模式和采用水、乙二醇、硅油等冷却液进行散热的液冷技术。
“风冷和液冷已实现商业化应用,目前风冷方案为主流,但是液冷有望凭借高效、占地小、精准控温等优势贡献未来主要增量。”民生证券认为,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热管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1亿元。
“眼下储能热管理赛道的‘入场者’众多。”一位家电行业分析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因为储能热管理技术和精密空调、家用空调、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技术同源,因而可以看到目前切入储能热管理赛道的主流企业大多数都有相关业务或者相关技术的积累。
家电巨头美的集团(000333.SZ)就通过收购科陆电子进入储能领域。
日前,在中国制冷展上,美的集团旗下的美的楼宇科技发布包括8kW插框平台、20/40kW侧出风平台、40kW顶出风平台在内的多款储能热管理产品,进军储能热管理市场。
“储能不管是在用户侧还是供电侧、工商业侧市场需求都非常大,储能也是实现碳中和过程的必经之路,发展储能一定要施行热管理。”美的楼宇科技储能热管理销售总监胡鸿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进入(储能)行业做热管理是希望给行业带来新的变化,比如说标准和交付安全的提升。”
“我们相信,未来在国家能源体系内,绿电会占很大的比例,而储能安全的保证除了电芯之外,底层是对于温控的管理。但是,由于行业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行业内还有很多的不规范的地方、没有标准的地方,有的行业企业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希望参与规范市场,使行业发展更安全、更稳定。”胡鸿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除了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四川长虹等家电企业也来储能赛道“分一杯羹”。
第一财经了解到,海尔智家在相关产业链推出行业内首个智慧低碳“楼宇大脑”,集合暖通、能源、楼宇集控等系统;格力电器则买下银隆新能源(现改名“格力钛”),要做“光伏+储能+空调”产业生态。
提前抓住创业先机,分布式储能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分布式储能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通过集成和协调分布式储能资源,实现对储能系统的监控、控制和优化管理。其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如下:
1. 基本原理:
- 集中监控与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和通信网络,对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电池状态、电力输出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同时,系统能够远程控制储能系统的容量、充放电功率等参数。
- 数据分析与优化:系统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算法和模型进行能量管理优化,包括电力调度、充放电策略的制定和调整,以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和分配。
- 故障检测与维护:系统能够检测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故障和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并生成维护任务。系统能够分析储能系统的性能和损耗,为维护和保养提供决策依据。
2. 关键技术:
-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需要通过传感器、仪表等设备对储能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然后通过通信网络将数据传输至管理系统。通信技术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物联网技术等。
- 数据分析与优化:系统需要通过数据分析算法和优化模型,对储能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生成优化的控制策略。这涉及到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
- 控制与调度策略:系统需要实现对储能系统的控制和调度,确定充放电策略、储能容量等参数,并将其发送到储能系统进行执行。这涉及到分布式控制、优化调度等技术。
3. 应用:
- 电网支撑与调峰填谷:系统可以通过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调度,平衡电网的供需差异,减少负荷高峰期间的供电压力。
- 可再生能源管理:系统可以结合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调节和调度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平稳输出和高效利用。
- 电力市场交易:系统可以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根据市场供求和电价情况,进行储能的充放电策略优化,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 微电网优化:系统可以通过对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协调和调度,优化微电网的运行和供电质量,提高微电网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分布式储能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旨在实现对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优化,从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电网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